《一生都能好好記憶》與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

《可可夜總會》,我們看見人的一生風光在於走過了多少崎嶇的路,在別人生命裡產生多大的影響、留下多深刻的印象,來自所有一切「被記住」的重要性;而你有沒有想過擁有「記住」的能力,原來是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隨著台灣醫療技術的發展,109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來到了81.3歲歷史高峰,愈活愈健康的我們卻必須面臨——「失智」,也就是阿茲海默症即將是我們人人即將發生的必然。

阿茲海默症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大腦疾病,該疾病會導致記憶喪失、情緒不穩及與社會脫節的行為問題,也就是一般人經常聽見的「失智症」。由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於民國109年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291,961人、患者的發病年齡常見在65歲以上並且毫無解藥,在目前人人健康百歲的時代,誰都有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而誰也不想在老年時期忘記自己身旁心愛的人。

「Genova在這本書中教我們如何與記憶相處、為什麼記憶是珍貴的禮物,以及我們的價值不等於我們能記住的事物。」──哈佛醫學院教授譚茲(Rudolph E. Tanzi)

哈佛神經科學家Lisa Genova多年來致力於對全球聽眾講述記憶與阿茲海默症,而其著作《一生都能好好記憶》便是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記憶的運作,清楚認清記憶、遺忘以及正確對抗阿茲海默症的方法,而「阿茲海默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為什麼我們會罹患阿茲海默症?

造成人體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理論眾說紛紜,而Lisa Genova以「類澱粉胜肽假說」為主軸,神經元互相連結的地方稱為「突觸」(Synapse),人類透過這些突觸傳送「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可以進行思考、擁有感覺、運用肌肉等,在神經元連結時,同時也會釋放一種叫做「 β-類澱粉蛋白」的小型分子。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當β-類澱粉蛋白無法被完整代謝,導致堆積在突觸時,其會凝結並且形成黏性凝聚物。通常在我們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澱粉樣蛋白斑已經累積到臨界點,此時,人體的微膠細胞會變得極度活躍,啟動清潔模式釋放出化學物質,引發發炎反應造成突觸的破壞,神經元開始從內部堵塞,並漸漸糾纏在一起,最後細胞死亡⋯⋯

這一連串的累積過程中,人體很少有任何的感覺,在發現的時候,往往就像森林大火一般無法阻止,那麼我們平時「忘記」的日常,是不是就可以當成「失智」的前兆呢?

記憶如何形成

為什麼我們會忘記細節,這是可以作為阿茲海默症的方法嗎?首先,我們先來認識記憶是如何形成的,人類形成記憶有四大步驟,分別是:編碼、固化、儲存、提取。

記憶形成Step1. 編碼

編碼,是大腦捕捉你所感覺到的和注意到的景象、聲音、資訊、情緒和意義,並轉換為神經語言。現在讓我們回到上一章節的提問:「平時忘記的日常,是不是就是失智的前兆呢?」《真確》一書有提到:「人類的大腦有一層防護罩,或是一個注意力的濾網,它保護著我們不受膨脹的資訊轟炸。」我們來玩個遊戲,現在請你看著以下的畫像,五秒後請回答圖片下面的問題。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請問一下,請問一下左下角的橘色背心男子,他是站著還是躺著?
如果你答的出來,恭喜你;但如果你答錯了,並不是你忘記了,而是你根本沒有在注意它。人的記憶不是攝影機,可以記錄每一個接觸的景象或聲音,你只能捕捉並保留你有留意的東西。

記憶形成Step2. 固化

固化,是將不相關的神經活動,集合成單一相關的模式,編碼後的記憶會透過位於大腦深處的海馬狀結構——「海馬迴」(hippocampus)進行固化,海馬迴將腦中不同部位的獨立資訊片段連接再一起,當這個神經網絡被刺激時,我們就會有記憶的感覺,阿茲海默症發作時,海馬迴正是會受損的區域,患者能夠進行編碼,卻無法固化形成新的記憶。

記憶形成Step3&4.  儲存與提取

固化的記憶,會被儲存在大腦中紀錄最初經驗的地方,每當我們提取回憶,就是在重新活化由我們經驗的各個元素編織成的資訊單元,在提取回憶時,若從磁振造影儀上觀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真正在「搜索大腦」,大腦活動的亮點會四處移動。

記憶的過程就是將接收到的資料固化後儲存,故若要更有效率地學習新資訊,不只要反覆讓大腦接觸到要學習的資訊,也要反覆從大腦中提取資訊;純粹重新閱讀資訊,只是被動地反覆看到與接收資料,沒有提取的話,記憶並不會有效地被強化。

海馬迴被切除的男人

Henry Molaison,小時候從腳踏車摔下來,10歲就為了癲癇發作所苦。在1953年時,Molaison同意了一場實驗性腦部手術,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切除了他大腦兩側的海馬迴,成功地讓癲癇的狀況改善許多,但不幸的是,在接下來55年的人生,他失去了記得任何新的資訊的能力,他無法有意識地形成長期記憶。

海馬迴是人類記憶固化的地方,失去了海馬迴的Molaison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記憶,他仍然擁有短時間「記住」的能力,叫做「工作記憶」,人類能將正在注意的事物儲存於前額葉皮質,但礙於其空間很小,所能容納眼前的景象、聲音、氣味、情緒及語言都是有限的。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簡單來說,工作記憶就是記憶的門戶,我們透過分配注意力選擇我們的記憶、抓取具有特殊意義或情感連結的事情前往海馬迴儲存,因此也證實了《被討厭的勇氣II》中所提及的概念:「我們是記憶的主人,不是過去創造我們,是我們創造過去。」樂觀的人留意正面的經驗,會為了合理化自己是一顆太陽,而注意世界上所有發光的地方。

為何我們遺忘?

既然,我們並不是突觸病變、也不是沒有專心注意,為何我們遺忘?大腦之所以忘東忘西,並不是大腦空間不足以存放記憶,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提供大腦需要的資料,《原子習慣》之中也提及,我們必須製造暗示,讓大腦可以產生及提取記憶,但記憶同時又會因為那個Trigger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提取,因此你有發覺嗎?其實記憶挺不可靠的。

愈是具有特殊意義的記憶,會比中性的經歷更容易被記住,那是因為我們的情緒牽動了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傳遞了強烈的訊號給海馬迴,又透過不斷地回憶提取這些故事,讓記憶更牢固,這也是為什麼失戀的人必須讓自己脫離悲傷的環境,否則就會陷入不斷心碎的惡性循環,這種受情緒所牽動的記憶,又稱為「情節記憶」。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情節記憶會隨著我們長大、或是碰觸到不同的價值觀而改變以及不斷更新,這些情節記憶都會因為當下的情緒而扭曲、加油添醋、省略、延伸解釋,甚至我們可以說——大部分過去的記憶都是錯的,這些編碼的過程中充滿著個人的偏見以及關心的細節,每一次提取儲存的記憶,都是在重建一個故事,阿德勒的自我人生哲學也是建立在「我之所以記得這些經歷,是因為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而這些經歷合理化了一切故事。」

遺忘是為了讓大腦正常運作

遺忘不是壞人,它本身也不是老化的徵兆,永遠記得每一件事情也未必有好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患者則是最佳的範例,他們無法停止提取某一段的記憶,甚至無法重新修改固化的記憶,在《火神的眼淚》之中,張志遠無法停止提取錢小姐死亡的記憶,不僅僅是讓他痛苦不已,甚至還差點害他送命。

一般而言,我們最常碰到的就是失戀的情境,想忘記這些悲傷的記憶,可以嘗試請當事人利用情節記憶很容易被編輯的特性,在痛苦的記憶中刻意加入改變,重建一個2.0的全新版本,一個充滿仁慈、溫和、情緒平緩的記憶,對此,Lisa Genova更是下了一個總結——理想的記憶系統包括「資料儲存」和「資料丟棄」之間的平衡,忘記與記得一樣重要。

唯一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

最後,回到正題,既然我們現在平均壽命增加,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呢?β-類澱粉蛋白與微膠細胞引發的堆積及發炎反應,會導致我們建立好的突觸消失,大腦平均有一千兆個突觸,而這個數字並非靜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創造尚未損壞的神經路徑,抵抗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症狀,透過更多的認知儲備,擁有更多正常運作的突觸。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保養的方法,尤其是睡眠,人體必須要好好睡覺,大腦才能好好記憶,身體在睡眠時其實處於很忙碌的狀態,《最高睡眠法》提及:「睡眠的好處,包含紓解疲勞焦慮、改善肩頸僵硬、細胞之生長與新代謝、皮膚柔軟度以及抗老化,甚至影響記憶存取、激素的分泌和排出腦袋廢物。」

足夠的睡眠能讓注意力的核心「前額葉皮質」有足夠的力氣保持警覺、活躍、準備就緒提供記憶編碼,並且能將海馬迴的記憶做一個儲存,透過睡眠固化記憶釋放更多的空間接受新資訊,於深度睡眠時,累積在突觸的所有代謝碎片也會在這個時機點做清除。如果沒有好好睡覺的話,澱粉樣蛋白的累積會影響睡眠,當睡眠不好時又會導致更多澱粉樣蛋白堆積,千萬別讓自己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

你最不想忘記的記憶是什麼?

不論是一個人,或是一則愛情故事,或是你心愛的小寶貝們,他們一定對你至關重要。我曾經跟友人探討過一個話題,就是「愛人」比較幸福還是「被愛」比較快樂,對、我而言我現在的答案沒有比以往更加清晰過。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媽媽會看著我微笑、流淚,但是她真的忘記我了。」三立都會台《婆媳當家》主持人林書煒也曾經分享過自己被心愛母親遺忘的心碎事實,2021年,我26歲,對我而言被別人記住、被喜歡、被在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阿茲海默症患者雖然失去了記憶,卻沒有失去感受的能力,無法記住自己愛的人,那是一場災難,某方面失去了愛人的能力,那是比悲傷還要悲傷的故事。

從今天起,無論是自己還是家人,都需要好好睡覺、用力生活,讓我們無數儲備著無數的突觸,擊敗阿茲海默症的必然。

北藍先生
北藍先生
我是住在台北的北藍先生Vic,喜歡貓咪,喜歡看書,喜歡有溫度的對談,希望你會喜歡我的文字,而我的PODCAST以「故事」之名連結彼此,搜尋「北藍先生」收聽—你的故事我來說

Similar Articles

Advertisement

Most Popular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