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世界的中心不在自己身上
每個人都有活在別人期待中的經驗,而「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都只是在意「別人眼中的我」,是把世界上所有的目光燈聚集在自己身上,這才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是一種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個人主義,我們必須學習放下需求束縛以及對自我的執著,而課題分離即是解放人際關係的第一步,從這一刻開始,你才能真正傾聽自我的聲音,得到人際關係上的解放。
聆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每個人都處在很多個「共同體」中,家庭、學校、甚至是社團或是公司,我們身為共同體的一份子,若有自己的位置,就有歸屬感的產生,但難免發生摩擦,可能跟你的寶貝分手了、或是跟哪個朋友吵架了,當處於現在的生活圈感到痛苦,我們可以往更大的共和體靠攏,這不是逃避,而是讓自己知道世界有多大,你就會知道一切都只是「咖哩杯裡的風暴」,庸人自擾罷了。
《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一書提到:「所有感到驚艷的感覺,就是見識少。」現在的我們不會對著電視大叫怪獸,只要你走出去你原本生活的小圈圈,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就會發現一切都很簡單,所以不應該為了維持現在的關係,而去迎合別人,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接納自己
怕自己講錯話所以乾脆不講,對單純原始的自己沒有自信,怕大家看見自己真實的一面的時候會嗤之以鼻於是逃避涉入的人際關係,活著自己創造的虛假假面下,漸漸找不到自己。其實不是單純的自己不見了,只是你沒有勇氣表現出來而已,你需要的也不是別人的肯定或是自己的肯定,你只是需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然後接納自我。
我們需要的就只是接受這樣一個我,放下無謂的完美主義,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即使如此仍然作最大努力往目標前進的自己。

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被朋友、情人甚至是家人傷害過後,常常會因此就開始啟動層層壁壘覆蓋,武裝自己,不想再讓自己受到一次傷害,脆弱的像玻璃。可當一個有層層武裝的人接近你,你又要怎麼靠近他呢?同理,又有誰可忍著那些被你荊棘刺傷的鮮血,進去敲敲你的心門呢?
你如果喜歡他,就對他好,他要不要接受是他的事情,是他的課題,如果你感到疲倦,想要停止不想這份友好關係的話,拿剪刀一刀剪斷也無妨,因為這也是自己的課題之一。
融入社會意識,走向自由幸福。
阿德勒提出:「人際關係若要獲得解放,就必須做到貢獻他人。」貢獻他人並不是捨棄我去為某人鞠躬盡瘁,而是為了感受「我」的價值才做的,藉由勞動貢獻他人、實際感受「我對他人有用處」,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的貢獻有沒有用處,並不是由你判斷的,這是別人的課題,並非你可以介入的。從原理上來說,你根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做出貢獻,所以只要擁有一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就夠了,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
只要有這種奉獻的感覺,眼前的現實將變得完全不同。尋找認同本身也是一種尋求貢獻感的方式,但人生會因此必須依照別人的期望走下去,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
重複同件事情,期待不同結果產生的人絕對是瘋子。
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也是我想獻給想要改變的大家的一句話,不僅鼓勵著你們,也鼓勵著我,若不滿足於現狀,想要有更不一樣的未來,就必須做出改變,改變自己的想法,選擇不同的生活型態,這一切都需要勇氣,我們一起努力,永遠永遠都活在當下,開始自己的幸福人生。
▶︎ 延伸閱讀 – 被討厭的勇氣
一、快速脫離低潮,讓生命重上軌道
二、我可不可以不要喜歡自己
三、一個很難為自己而活的世代
四、我們不是不愛自己,而是太愛自己了
五、重複同件事情,期待不同結果產生的人絕對是瘋子

我是住在台北的藍先生,喜歡貓咪,喜歡看書,喜歡記下句子。我是一個分享家,分享生活的經驗、看完書的感受,很幸運可以跟你一起分享,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幫我分享,是對我繼續創作的鼓勵呦,希望我的文字能讓你感受到「叮」的感動時刻。